聲韻詩刊
  • 期刊目錄
    • 1-10 >
      • 第一期
      • 第二期
      • 第三期
      • 第四期
      • 第五期
      • 第六期
      • 第七期
      • 第八期
      • 第九期
      • 第十期
    • 11-20 >
      • 第十一期
      • 第十二期
      • 第十三期
      • 第十四期
      • 第十五期
      • 第十六期
      • 第十七期
      • 第十八期
      • 第十九期
      • 第二十期
    • 21-30 >
      • 第二十一期
      • 第二十二期
      • 第二十三期
      • 第二十四期
      • 第二十五期
      • 第二十六期
      • 第二十七期
      • 第二十八期
      • 第二十九期
      • 第三十期
    • 31-40 >
      • 第三十一期
      • 第三十二期
      • 第三十三期
      • 第三十四/五期
      • 第三十六期
      • 第三十七期
      • 第三十八期
      • 第三十九/四十期
    • 41-46 >
      • 第四十一期
      • 第四十二期
      • 第四十三期
      • 第四十四期
      • 第四十五/四十六期
    • 第四十七期 >
      • 第四十八期
  • 每期精華
    • 新人評點 >
      • 目的
      • 第一期
      • 第二期
      • 第三期
    • 1-10 >
      • 第一期 - 黃仁逵專訪
      • 第二期 - 羅毓嘉詩三首
      • 第三期 - 林達陽專輯
      • 第四期 - Marie Howe訪問
      • 第五期 - 港大同學城市詩專輯
      • 第六期 - 張景熊詩會後記
      • 第七期 - 把文字推向極限:Laura Mullen 專訪
      • 第八期 - 如水在瓶:漢語現代詩英譯者凌靜怡專訪
      • 第九期 - 文壇的多面手:John Fuller訪談
      • 第十期 - 深藍歌手:Kona Macphee訪談
    • 11-20 >
      • 第十一期 - 流逝的語言、流動的家園: 毛利族詩人沃恩.華栢坦哈拿特輯
      • 第十二期 - 詩與劇場:劇場和語言的簡短愛恨史
      • 第十三期 - 詩幻留聲:陳滅的語言練習曲
      • 第十四期 - 風球詩社台灣新世代詩人專題系列:湖南蟲
      • 第十五期 - 居港外語詩人專輯 基斯度化•泰萊 (Christopher Taylor)
      • 第十六期 - 陳耀成導演訪談
      • 第十七期 - 原野上的孤寂歌者 ──愛德華 ‧史達胡拉 林蔚昀
      • 第十八期 - 英詩及翻譯:馬克•卓狄尼的詩 宋子江
      • 第十九期 - 劉大白:〈整片的寂寥〉導讀 黎漢傑
      • 第二十期 - 東歐詩箋--羅馬尼亞詩人索列詩庫詩選 萍凡人
    • 21-30 >
      • 第二十一期 - 流動的廖偉棠、流動的城市詩/余麗文
      • 第二十二期 - 青年文學獎 新詩初級組得獎者詩近作專輯
      • 第二十三期 - 雨傘運動詩中譯及外國詩論評介特輯
      • 第二十四期 - 城市與詩 —— 致敬張美君
      • 第二十五期 - 政治如何抒情:波蘭新浪潮詩歌專輯
      • 第二十六期 - 民權風尚 —— 當代非裔美國詩歌專輯
      • 第二十七期 - 網與混沌:翁達傑專輯
      • 第二十八期 - 埃烏熱尼奧·德·安德拉德《手與果實》專輯
      • 第二十九期 - 鸚鵡的獨白:寺山修司專輯
      • 第三十期 - 馬覺/狂飆風眼:七十年代系列
    • 31-37 >
      • 第三十一期 - 《也斯:東西》小輯
      • 第三十二期 - 馬來西亞新詩評介專輯
      • 第三十三期 - 「雙城食誌——港澳詩人朗誦會」專輯
      • 第三十四期 - 「台灣七年級新生代詩選」專輯
      • 第三十五期 - 「香港青年詩人」專輯
      • 第三十六期 - 新馬港澳新詩互讀專輯
      • 第三十七期 - 「旅途的起點:當代馬其頓詩選專輯」
  • 我們活動
    • 2014.11 九龍城書節讀書會
    • 2014.09 聲韻九月詩歌朗誦會
    • 2014.08 聲韻八月講座:「新詩與其他文類的創作互動」
    • 2014.07 第十屆香港文學節:仲夏詩會--跨世代的城市記憶
    • 2012.02 「這裡有詩、這裡有故事」-阮志雄(蕪虂/雄仔叔叔)詩會
    • 2011.11 重讀香港詩人系列—溫健騮詩會
    • 2011.09 聲韻詩刊發佈會
  • 即時通訊
  • 關於聲韻
    • 有關石磬文化
    • 聲韻架構
    • 稿例
  • 此處有售
  • 訂閱聲韻詩刊
    • 本地(香港)訂閱
    • 海外訂閱
  • English Section

張景熊詩會後記

記錄﹑整理:陳穎怡
作者及作品簡介 

張景熊,筆名小克,散文及評論散見於《中國學生周報》﹑ 《大拇指》等刊物,亦為七十年代活躍的詩人,曾於 1 9 7 9年出版詩集《几上茶冷》。張景熊的詩一般篇幅較短,語言 平實,有人形容它為小令,透過簡單的生活即景,表達出時而婉 轉﹑時而沉鬱的情感。讀他的詩,自然進入寧靜的氛圍,而愛情 ﹑夢想像熹微的晨光。不只個人的內心風景,張景熊亦關注城市 大環境的變化,如<電紫音樂>中,「城市如流的心事」寓於景, 竟然「是一幢樓宇/裡面有將燈亮起/燃後又熄滅 然後/隱隱咕 吼的音色在更遠處」繁華與孤寂原是一體兩面。 聲韻詩刊於5月1 2日在序言書室舉辦第三次<重讀香港詩人 系列>詩會,這次以張景熊詩歌為題,自由分享讀後感。當日前來 詩會的讀者,其中有不少舊雨新知,如蕪露詩會的嘉賓雄仔叔叔 ﹑「我們詩寫」的舒湄﹑還有年輕詩友頌恒﹑H e i d i等,雖說不上 熱鬧,但難得愛詩的人,偶然聚在鬧市一角,一起讀寧靜溫柔的 文字,交換意見,頗有圍爐夜話的暖意。

發現張景熊

 編輯何自得憶述當年在中學圖書館翻書,同學從書架上取來 《几上茶冷》,並指詩集封面的字跡與他的字很相似,引起他對 該書的興趣。而讀起來,< 3號與2 3號公車的新路線> 令他很有 親切感,因那兩條遊走於薄扶林的路線正是昔日他和同學經常乘 搭的,詩中所描述的地方﹑路上出現的景物,他們也相當熟悉, 並正正每天在上學途中碰見。 

主持馬世豪指出,張景熊為人低調,較少露面,默默耕耘創 作,因此成就較易為人忽略。原來不只雄仔叔叔,有讀者亦為張 景熊慕名而來,提到多年前讀了《几上茶冷》,很喜歡,所以得 知有他的詩會即來參與,真可惜詩刊未能邀得作者本人出席。

愛情詩的傳統與破格 

是次詩會並沒有特定主題,以輕鬆交談的方式進行。世豪先 提到自己喜歡的作品<長沙過後>,他認為這詩文辭簡單﹑感情真 摯,令人讀後輕鬆平和。舒湄則好奇,七十年代的男詩人是否也 運用類似的意象鋪陳想像,她發現張景熊的詩用的譬喻﹑意象也很相似。 

主編黎漢傑回應,認為張景熊詩作所見的並不限於男詩人的 表達模式,若以舒湄的用語「意象」言,與當年鍾玲玲《我的燦 爛》或西西的詩對照,是一樣的純樸。他指出大家剛討論的詩寫 於7 0年代初,該時期受台灣現代詩影響較深,意象亦較傳統化, 在建立本土意識之前,其間的過渡需要時間。至後期,張景熊寫 的情詩越來越少,詩題較多關於大環境,較少關於個人經歷,這 種風格的轉變也是同代香港詩人的必經階段。 

提到張景熊的詩像小令,傑從讀過的句子解釋,張景熊的詩 多用水的意象,譬如湖﹑雨,而在中國傳統,水指時間和愛情。 他認為這些詩作雖然有表達上的局限,但我們如今讀來仍覺有 趣﹑並能有所得著的,是詩人透過身體感官書寫與外在環境的交 感,傳情達意,避免在詩中表現情緒的起伏,這是交感的著眼 點。此外傑補充張景熊詩作亦見借助古典意象派一特色,如《几上茶冷》第一首詩<臉>,以長長方方並標明「p h o t o」的格子, 置於詩的中間。這技法在當時不算新穎,李金髮較早亦有類似實 驗,但可見張景熊向前輩學習,不過這是單純的模仿還是轉化, 得再研究。 

讀了張景熊幾首短短的情詩,有讀者表示,很喜歡<夜降>一 詩的意象,聽在場詩友朗讀,句子帶出平緩的節奏,而文字透露 對戀人纖細的愛,「吻著愁苦」,是一種澎湃的感情;亦有讀者 感慨好的詩像《聖經》,其實只需簡單讀讀,已能領略它的美, 反而不應太深入分析 — 「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生命的蒼白,是我們 慣用自己的經驗把詩歌可感受的空間圈定,其實我們每讀一首詩 也是瞎子摸象。 」

詩寫自然 — 留住青春﹑ 留住剎那 

在數首與「自然」有關的詩之中,<交易> 引起較多迴響,如 交響曲一樣,這詩打動讀者的位置頗不同。蕭頌恒喜歡詩人以自 己的青春換取活在大自然的構想,而且全詩用了白色的意象,可 與城市荒廢的程度對比。有讀者認為<交易>精彩之處在不停的轉化 — 主體交換﹑互為主體,很有意識流的感覺;編輯西草認為詩作 動人之處,在於交易正是城市人每天面對的相同處境。

另一首詩<如何告訴你>,亦提到詩人希望像野人般活在大自 然,並把這種願望延伸至昐待與戀人相知的心聲,這令西草想起 周夢蝶的<剎那>。周夢蝶的詩較多抽象的意象,表現生活中具體而 微的事情,而在<如何告訴你> 一詩,詩人凝視情人工作,湧現許 多剎那的觸動,正是藉著寫詩把剎那留住。詩的技巧很平白,但 鋪排得很好。

詩中有畫, 畫中有人 

<寫於七月的小詩> 由十首小詩組成,反映7 0年代的作家 已有詩與畫交流表現的嘗試。世豪認為這些小詩的視覺性很強, 能看見思維痕跡。

 詩的序言如下:「夜看夏迦爾畫冊,雨從暗黑裡刷打窗格。 剛看至『曼陀鈴手』一幅。雨聲竟出自弦子上。一時心動,小詩 即就。並致唐娜。」 說起夏迦爾畫作的特色,雄仔叔叔記得多年 前到歐州旅行,四歲的兒子在教堂門前不肯進去,雄仔叔叔初不 明其故,在兒子寫的一首詩才找到答案,詩中提到「上帝為何隱 形」,原來教堂的宗教畫營造肅穆氣氛,那些眼睛居高臨下凝視 進來的人,竟令人畏縮,無法寬心;後來在蘇黎世某座教堂看見 夏迦爾的畫,兒子才釋然進內 — 從孩子的眼光,他發現夏迦爾的 畫,呈現許多人間實相與情味。

 雄仔叔叔早年認識張景熊,常讀張的詩,但兩人很少見面。 他回想7 0年代台灣的詩很令人洩氣,不太易明,過於晦澀 — 詩 應該是新鮮的聲音﹑奇妙的觀照,張景熊的詩正具備他所嚮往的 詩藝,文字平實,詩中許多觀察令人耳目一新。雄仔叔叔記得 張景熊常與友人互相贈詩,因為認識詩人和那個圈子的朋友,所 以讀詩會有股張力,讀愛情詩亦然 — 當時張景熊的妻子做版畫, 張想畫妻子做版畫的樣子,但她別過頭,張看著窗外的星星像妻 子的項鍊—這是<如何告訴你>﹑<寫於七月的小詩.其十>的背景。

不老的地方 

城市詩記錄一時一地的集體回憶,而對照不同詩人的城市詩 可反過來觀照出各詩人的內心風景,是有趣的閱讀經驗。讀<北角 碼頭十四行>,世豪想到也斯亦曾以北角碼頭入詩,認為後者的寫 法比較抽離;而張景熊筆下的碼頭感覺單純:「雲是棉花糖 / 海 是荳腐花」,不需要刻意賦予地方歷史意義,卻使北角碼頭變得 不一樣。有讀者補充指這詩的文字掌握得很好,如「幻染葉隙散 光/帶起雛鳥一路瑣語」;詩令他追憶舊時生活:六時許下班後, 在北角碼頭附近買新鮮的海鮮回家,有異於一般屋村街市,那條 熙來攘往的大街擠滿叫賣的人,很喧嘩也很快樂。故詩是救贖, 證明自己存在。 

雄仔叔叔提到<唐娜與唐納> 一詩,詩中的背景是西灣河,當 時詩人與女友本來不是想開糖水店,而是花店。有趣的是,那年 頭文人也很喜歡開店,可以呼朋喚友,有個「聚腳」的地方。 開店不為賺錢,而重於情誼,於租金高企﹑小商戶老店鋪被迫從 鬧市大商場遷離甚或結業的今天,聽來不禁令人有時移世易的感 歎。說到這裡,有讀者為香港沒有自己的地標而無奈,新生代活 在沒有歷史背景的地方。他以奈良為例,那裡能保存一條幾百年 的巷子,可是當他想讓2 4歲的女兒曉得從前跟妻子拍拖的地方, 舊建築卻全已拆毀,街道亦面目全非。

從北角碼頭﹑西灣河回來,我們又乘坐3號和2 3號公車。 世豪認為這首作品並不強調地方特色﹑景貌,多的是抽象概念, 不時發現天空﹑海洋﹑山林的意象,此或表現一種心理狀態。何 自得猜想詩中的廢墟可能是余仁生大屋,這地方當年是中學生的 探險樂園。重讀這詩,他重溫了小學中學時的經歷,彷彿回到聖 貞德學校還未搬離的日子。詩歌除了話當年,還是一個紀錄,提 醒人們今天的城市曾有這樣的形狀,這樣的地標。 

詩題為公車路線,世豪認為詩的內容鋪排也一如車程所見的 流動風景。< 3號和2 3號公共汽車行駛的新路線>無分章節,一氣呵 成,可是朗讀起來,密密麻麻的意象,未有造成很大的壓迫感, 反而給人由一個地標到另一地標的印象。而串連起這些地標的中 心意象是:起點和終點。不過,旅程不只有一個起點﹑一個終點 ,譬如讀這首詩,可以從任何一句進入,那就成為起點,在任何 位置離開也就讓它成為終點。從詩中截取任何一段亦為獨立片段 。詩末寫到興建天橋劈斷一株樹的頭顱,一群學生在樹下踢球, 很有電影感,像定鏡,把氣氛凝住。頭顱也令讀者從尋常的街道 風景聯想到刑場,僅兩句卻是絕妙的轉接,場面調度得宜。 

不論是否搭過3號及2 3號公車,是否記得途上的風景,這首 詩也能引起你的共鳴,一如張景熊其他詩作,它提醒我們有過的 成長經歷﹑曾面對的種種處境。對了,如果還有時間,一起來讀詩 ,來發現重尋的美好。
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.